解密科技寶藏
解密科技寶藏
  • 關於我們
  • 最新消息
  • 科技成果案例
    • 所有案例
    • 案例文章
    • 案例影音
  • 前往歷屆展覽
    • 2022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 2021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 2020 未來考古
    • 2018 眾力方程式
    • 歷屆展覽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所有案例
案例文章
案例影音
2022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2021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2020 未來考古
2018 眾力方程式
歷屆展覽

better search

搜尋關鍵字:
熱門關鍵字:工業技術研究院  創新  解密  解密科技寶藏  TIE 
標籤: 駐站名家

駐站名家第七篇 – 元大投顧董事長胡睿涵

掌握產業新趨勢 胡睿涵如何從媒體人成為家喻戶曉的專業金融人 有人說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之一是「把自己的知識放入別人的腦袋」。浸淫科技、財經領域多年的元大投顧董事長胡睿涵,就有本事把複雜難解的總體經濟、巷內人才知的產業趨勢,以最生動淺白的方式帶大家一窺究竟。胡睿涵碩士之前念的都是大眾傳播,卻在電視台一頭栽入了財經領域,從記者、主播到製作人,只要不小心停留在胡睿涵的節目頻道,就會快速被她的熱情與逗趣感染,硬梆梆的金融知識瞬間變得有趣了起來,捨不得轉台。她對臺灣未來科技發展,也有一套邏輯與洞察。 投身財經領域近30載 熱情不減反增 「有人問我,在財經媒體25年、又跨足金融,為什麼可以一直保持熱情?其實很簡單,財經工作已經成為我的興趣,一天不看或不研究,就覺得生活中缺了一塊。」胡睿涵說,在快節奏的金融市場,偶爾也須要喘息,她就會約老公喝咖啡放鬆一下,「結果一邊喝咖啡,一邊還是在平板上滑財經訊息,哈哈!」她以一貫爽朗的笑聲回應。 除了熱情,媒體人出身的胡睿涵,能夠在財經領域闖出一片天,她的謙卑和認真也讓人印象深刻。以往在夜間帶狀節目,經常看到她不斷追問各方財經專家

駐站名家第六篇 – 劉宗瑀(小劉醫師)

小劉醫師的奇幻旅程 - 從外科手術醫師、斜槓寫劇本、到為弱勢發聲 很多人認識小劉醫師(劉宗瑀),是因為公視職人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這是她親身經歷的淚與笑,轉化為文字,呈現外科醫師看似光鮮亮麗下的現實層面。小劉醫師也因此成為具有公眾聲量的意見領袖。現在,她更運用這樣的影響力,為社會公益發聲。 暴走女外科 天生不怕血 動刀快速精準 「我在國高中時期,就對生物、第三類組很有興趣,很自然地就進了醫學系;」小劉醫師說,當時還不太清楚職涯方向,但很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外科,她天生不怕看到血、動手開刀也比同輩更快,連自己的老公和弟弟,都是由她負責開盲腸的刀。帶著高度的興趣與熱情投入外科領域,開始實習後,才是全面的震撼教育。「在外科,兩天沒辦法睡覺是很正常的事,工作過勞、長期處於高壓之下,看到學長姐累壞的樣子,自己也親身體驗,才知道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很大。」 大城市外科壓力大 轉換跑道前進偏鄉 女性更是外科的稀有動物,小劉醫師實習時,是唯一的女醫師,擔任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之後,又面臨人力嚴重不足,曾經出現一位醫生負責35床的緊繃狀況。她在懷孕期間,還要抱病值大夜

駐站名家第五篇 — 陳月卿

「未來疾病的解方,不只藥物還有食物」 飲食、生活、幸福感 陳月卿助無數癌友重拾健康 治病於未病,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是技術處科技專案致力研發的方向。科技之外,正確的生活及飲食觀念,也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本次駐站名家邀請到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十多年來協助無數癌友恢復健康,從自身經驗及輔導案例中,在正規醫療之外,歸納出抗癌背後的關鍵密碼:飲食、生活習慣、建立信心與幸福感。 意外罹癌後從飲食下手 實踐抗癌新人生 1991年,陳月卿的先生蘇起被診斷出肝癌,「我們夫妻倆,一個博士、一個碩士,但對健康的理解卻很有限,聽到醫生說肝癌兩年復發率50%,五年存活率不到15%時,我決定拿出做金鐘獎新聞節目的精神,研究如何逆轉癌症。」30年前防癌健康資訊並不普及,陳月卿翻遍國內外資訊,除了正規醫療介入,「飲食」也受到歐美醫學界重視,視為治病的良方。「從大量書籍和資訊中,我發現幾個抗癌飲食的重點:吃食物不吃食品,避免高油高脂高糖食物,80%植物加20%動物,每天喝精力湯補充能抗發炎的植化素和調整腸道的膳食纖維。」陳月卿說,掌握這些飲食重點之後,她陪先生展開

駐站名家第四篇 — 王文華

20年前,王文華以「蛋白質女孩」一書風糜華文讀者 20年後的今天,他已是最受企業及新創圈歡迎的導師 曾任職跨國集團主管、成立社會企業 創辦「夢想學校」、打造網路媒體「創新拿鐵 王文華鼓勵每個人、每個組織,享受「成為」的過程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創新創業的豐盛與甘苦王文華近年成立的「夢想學校」及「創新拿鐵」,蒐羅未被廣泛報導的各種商業案例,例如倫敦捷運新線通車的啟示、可頌與甜甜圈如何完美結合、車廠為何鎖定同志族群行銷,深入剖析世界各個角落已經或正在發生的大小事,因為實用、趣味且角度新穎,讓許多大學生、社會人士、企業組織,從中激盪出促進個人/企業成功及提升公眾福祉的心法。 創業的念力:碰到「問題」 找出「解方」 王文華從來不吝對外分享自己多次創業的成敗經驗,一起探討「lessons learned」,他說:「創業永遠從解決『問題』開始,而非理想或熱情」,並舉了兩個國外新創公司案例:美國新創公司Truepic以線上照片認證技術獲得眾家大廠投資,近期更開發出SDK(軟體開發工具套件),讓企業在app中輕鬆建置照片認證功能。Truepic當初

駐站名家第三篇 — 王宏任

世界一流的科技企業老總變身攝影網紅 本次駐站名家邀請到前臺灣惠普總經理 王宏任 來聽聽他用手機拍出好看人像的秘訣 從底片到數位,從地上的相機到空中的無人機 透過攝影的時代變遷,看看科技演變為產業、生活帶來的創新與改變 科技人的攝影視角 - 王宏任用無人機實現美麗境界 科技老總王宏任26年的職涯,經歷IBM、HP、APPLE、NTT等世界一流的科技企業,彷彿見證臺灣科技產品的流行史,從第一代個人電腦、週邊設備、數位相機到各式商業電腦、網路通訊、雲端系統,他引進各式ICT產品進入臺灣並負責行銷和服務,都交出亮眼成績。10年前,王宏任從臺灣惠普總經理一職退休,毅然追逐年少時的喜好—旅行和攝影。從青年到中年,他的攝影史見證了科技變遷。1980年代初期,王宏任還是大學生,因為熱愛攝影,寒暑假就到旅行社打工,幫來臺旅遊的外國人隨團拍照,每個月要近百捲底片,在攝影尚未數位化的年代,這個數字十分驚人。 科技便利按快門不再講究美感 「現在1千張算什麼,網紅或KOL一天就能拍掉1千張。我出國旅行一趟也拍攝了1TB檔案。」王宏任說,手機取代相機,

駐站名家第二篇 — 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詹文男

他是被產業分析耽誤的綜藝主持人,更是臺灣數位轉型的三十年志工! 他說學逗唱,用簡單的「叫化李」概念,讓台下的企業老闆秒懂「數位轉型」,又為什麼值得做。 一起來看看艱澀的「數位轉型」,在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資策會資深顧問詹文男的詮釋下,如何生動又深入淺出! 「大學每年寒暑假,我都在「快樂兒童中心」及「救國團」帶活動、當志工,對象是貧困家庭的孩童,所以很早就學習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去跟人溝通。」念電機系出身的詹文男,專長是高科技產業顧問服務,在資策會一待就是三十年,每天面對的都是硬梆梆的產業趨勢和政策。他笑說,愈是難懂的題目,愈要用輕鬆的方式表達,他曾經主持一場晚會,台下觀眾跑來跟他說:「如果你當年出道,今天就沒有胡瓜!」 如今已在各行各業全面啟動的「數位轉型」,三十年前詹文男進入資策會服務時,資策會便已開始推動,因此累積了無數的經驗,讓他化繁為簡,談笑間就讓數位轉型深植人心。「我常用行銷學上的『叫化李』案例,讓企業老闆了解什麼叫做『轉型』。」 詹文男說,有個乞丐為了增加收入,做了一個「叫化李」的牌子,擺在地上,路人一眼就看得見,這就是品牌

駐站名家首篇 —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

駐站名家 -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Tea and Technology - 跨越古今的 Formosa 品牌 「臺灣在清朝末年,最有競爭力的三個產業—北茶、南糖、中樟腦,大量出口、聞名世界,茶葉總出口量推升清朝GDP全球第一,說茶葉是當年的護國神山也不為過,但時光流轉,茶金褪色,把時間拉長百年來看,就可以說明,為什麼經濟部技術處要積極推動新創,我們一定要持續不斷地培養新興產業,創造護國群山。」公務之餘喜愛登山、查閱史料以古鑑今的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巧妙以茶業盛衰回答推動新創的初衷。 醉心歷史的邱求慧說,臺灣烏龍茶的歷史,自清朝就有栽種並產製,但初期價值不高,只限於本地市場;1860年代,英國商人John Dodd在大稻埕首創機器化製茶,引進福建茶師提高品質,並以「Formosa Oolong(福爾摩沙烏龍茶)」的品牌,叩關全球品茶的最高殿堂—紐約,大獲好評,隨後再擴散至倫敦及世界各國,一舉建立Formosa在全球茶葉市場的地位;直到今日,在歐美數百年歷史的高級茶行中,Formosa茶葉仍與印度及日本茶平起平坐,毫不遜色。 「臺灣是一個有限的市場,必須用盡全力在
    Follow us
解密科技寶藏 . ©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