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活動介紹 - 工作坊

工作坊規劃概要:
工作坊是為動手實驗型的活動,參與者 將透過法人/單位專家的帶領,於工作 坊過程中學習到技術的概念及得到實作 的成果。
工作坊每場長度 2.5 - 3 小時,
[工作坊] 手勢感知:織物電路初體驗
會不會有一天,我們所穿載的任何衣物、帽子、襪子,都可以互相溝通訊息,互通有無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布料,是否有互動的可能性?貼身的衣服會不會懂得我們的動作姿態而發光或唱歌呢?運用紡識所的導電縫線材料,配合織物軟性電路的實作,讓參與者能在工作坊中,以手套或襪子為主要的穿戴物,並實作出一個小型的電路在上面,依照手勢的不同產生發光、或發聲的可能。

在「手勢感知:織物電路初體驗」工作坊中,我們將介紹導電布、導電縫線於織品上的發展,帶大家了解智慧紡織品的概念,或許你也可以在工作坊的過程中,想到更多有趣的點子!
時間/日期 8/17(一) 13:30 ~ 16:00 (GMT+8)
活動地點 台灣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臺北花博遠東流行館 2F
講者
唐建發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黃宜品 衍象設計實驗室
[工作坊] 動態盆景:塑膠黏土的魅力
想像,你可以擁有像地殼一般緩慢變動的「動態盆景」,或許塑膠不是真的如此僵硬而毫無變化。在這個工作坊中,我們會應用塑膠黏土,透過加熱和冷卻,將我們的想法搓揉進塑膠中,讓它成為我們想要的形狀,以承戴我們對小世界的想像。我們將透實作小造景,做出獨一無二的小花園。

塑膠黏土高分子結晶熔點低,可以透過放入熱水中加熱軟化到可以直接用手塑形的程度,放入冰水中即可再次固化成形,反覆使用材料不易老化,也可製成家中的日常用品或作為模具開發使用。動態盆景工作坊邀請你來發揮想像力,體驗塑膠黏土的魅力。
時間/日期 8/24(一) 13:30 ~ 16:00 (GMT+8)
活動地點 台灣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臺北花博遠東流行館 2F 階梯實驗室
講者
柯志穎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黃宜品 衍象設計實驗室
其它
10-12 歲兒童可參加,需家長陪同(需訂兩張票)
工作坊過程中使用 60 度左右的溫水,現場操作時需要留意安全
[工作坊] 嘴巴裡的建築:麵食結構探索
我們常說的口感,究竟是哪些元素構成的呢?回想我們熟悉的零食為啥吃了就停不下來?如何做出「刷嘴」的食品?有啥秘密?麵筋有如建築物的鋼筋、而麵體如同水,兩者依不同比例相互混合,讓人們在咬它時,感受到不同的 Q 度。麵吃到嘴巴裡的感覺除了口味、還有咬起來的脆感、在舌頭上的觸感、耳朵聽到的聲音等,終將組成不同的飲食經驗。現在是否可以透過科學、理性、甚至電腦運算的方式,做出我們想要的口感,達到好吃的感覺?食品所在這場活動中,將帶領大家認識麵食構形的研究與潛力,經由這堂課,你將會開啓一個日常生活中鮮少探索的領域。
嘴巴裡的建築:麵食結構探索
時間/日期 8/26(三) 10:30 ~ 12:30 (GMT+8)
活動地點 台灣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臺北花博遠東流行館 2F 階梯實驗室
講者
王怡晶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黃宜品 衍象設計實驗室
其它
本工作坊空間和名額有限,如果您也有興趣,報名流程如下:
於報名截止 8/10(日)前,在活動通報名表單內和我們分享你的食飲經驗。
我們將會從中找出具有特色、具有詩意的描述之參與者 8 名,並於 8/14 (五)前透過活動通寄出入場票券。
[工作坊] 嘴巴裡的建築(COMBO 場):麵食結構 x 食器原型發想
食品科學人每日透過食材構築我們的食飲世界,而我們(身為普羅大眾)卻是每天透過嘴巴在解構食物。「嘴巴裡的建築(COMBO 場):麵食結構 x 食器原型發想」工作坊中,除了帶領大家了解我們常說的口感,究竟是哪些元素構成的,了解「刷嘴」的食品有啥秘密之外,更積極以設計介入解構的過程:食器原型的發想。從飲食行為開始,我們將透過「怎麼吃」開始設計吃一口的最佳份量、最方便的吃法、或最有詩意的吃法、或混合你的想像力的吃法!

我們將在 COMBO 場次中,以你的飲食之詩及日常生活飲食情境為題材,在工作坊中以創作帶領大家發想食器的原型與設計。和我們一起玩一波吧!
嘴巴裡的建築(COMBO 場):麵食結構 x 食器原型發想
時間/日期 8/26(三) 10:30 ~ 16:30 (GMT+8)
活動地點 台灣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臺北花博遠東流行館 2F 階梯實驗室
講者
王怡晶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黃宜品 衍象設計實驗室
其它
本工作坊空間和名額有限,如果您也有興趣,報名流程如下:
於報名截止 8/10(日)前,在活動通報名表單內和我們分享你的食飲經驗。
我們將會從中找出具有特色、具有詩意的描述之參與者 12 名,並於 8/14 (五)前透過活動通寄出入場票券。
「嘴巴裡的建築(COMBO場):麵食結構 x 食器原型發想」己包含「嘴巴裡的建築:麵食結構探索」勿重覆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