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學習驗布系統,開啟紡織業嶄新曙光
紡織業曾是1950年代引領臺灣經濟起飛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隨著生產成本上升、人力缺工等問題,80~90年代漸漸被視為夕陽產業。經過多年轉型,臺灣成功開發出多種高分子材料與多功能機能性布料,由臺灣生產的高階機能布料佔全球供應量7成,臺灣亦被稱為「全球紡織矽谷」。位於臺中大里的岳揚智控,運用AI人工智慧搭配影像辨識技術,將自動光學檢查(AOI)思維落地應用於布料品質檢驗,研發出AI自我學習驗布系統,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支持,導入紡織所資源,雙方攜手合作下提供最符合業界需求的解決方案,今年榮獲有「研發界奧斯卡獎」之稱2024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100 Awards)的國際肯定。看似從科技業跨界紡織業的岳揚智控董事長洪忠岳,其實早和紡織業有如絲如縷的緣分交織,並以其專業背景跨界進入紡織業,開啟精彩研發人生!
在課堂之外摸索未來,不斷追求新知與突破
洪忠岳在高中時期,憑藉優異的數理化成績,以高二學歷跳級報考當年的大學聯考,進入文化大學紡織工程學系就讀,但他對系上課程並不感興趣,反而對電腦軟體更有興趣,在當年個人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他透過自學或到電腦店打工,也逐漸放棄紡織本科學業,專注於研究軟體系統程式設計,大二時更自行設計管理表單程式,販售給旅遊業者等做資料管理。出社會後,因最高學歷僅有國中畢業,求職之路完全憑藉程式設計的實力,從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開發,逐步轉向手機鏡頭影像檢測技術研發,再將影像技術結合自動化設備,接續又加入臺灣最早做AOI、由一群臺大機械與資工的教授及碩博士生合組的新創公司,搭配學術理論基礎與自身的實務經驗,不斷深化AOI影像辨識技術,後續也任職其他科技公司,將多元技術內化成自身的「軟」實力。
與紡織業的不解之緣,每一塊布都是研發的一大步
50多歲時,洪忠岳為了照顧年邁雙親回到老家臺中,然而中部多是機械加工業,較少電子業聚落,在因緣際會下,接觸到大學紡織工程系的老同學,了解到紡織業不可或缺的布料外觀品質檢驗流程,攸關成衣的最終品質,但需要大量人力目視檢測布料,卻面臨招人不易的挑戰。他開始思考將電子業成熟的AI與AOI視覺檢驗技術導入紡織業,應可簡單地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在他天命之年,成立「岳揚智控」,戲劇性地與紡織再度牽上線。 萬萬沒想到,紡織布料千變萬化的複雜性「遠超出預期」,洪忠岳說,因為布料的纖維、紗線、織法及後加工各不相同,布種的物理特性多樣,從針織布、不織布和平織布…等等,材質軟與表面紋理變化大,非常難控制與辨識。如果要研發自動化檢驗設備,除了需要對布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有深入了解外,AI驗布設備的功能需具備泛用性,能根據不同布種調整檢驗參數。他歷經三次大幅修改光學結構、機械結構與演算法,每次都是耗費千萬的重本,才達到市場需求。為了讓機器適應各類布料,他形容,研發過程「驗過布料加總長度,都能繞地球好幾圈!」
洪忠岳說,過去紡織業缺乏完善的品質檢測與回朔機制,難以維持良率;在人力部分,紡織業過去高度仰賴人力,眼睛需長時間面對強光,盯著布面檢查造成視力傷害,人員流動性大。一旦人員流動,就會面臨經驗傳承的困難,導致檢驗專業與品質穩定性難以維持。
「AI自我學習驗布系統」解決紡織業的痛點,透過AI技術進行瑕疵辨識,並具備自我學習能力,能不斷優化對各類瑕疵圖像的識別,使待測布料的種類更加多元,進一步提升檢驗品質;同時可大幅減少人力需求,相較傳統需要9人完成的工作,現在只要1台機器與1人操作,且同時可由雲端管理跨場域與多機偕同運作,相較傳統人工驗布,速度約是1分鐘15至20碼,AI自我學習驗布系統設備,可達到每分鐘60碼,不僅驗布速度更快、品質更穩定,能輕鬆完成驗布作業。
科技打造臺灣「織」光,照亮紡織業前路的希望
他感慨,雖然過程艱辛,但幸好獲得在紡織業界的同學及系友們鼎力支援,更巧的是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李貴琪所長,是大學時期的系上教授,為研發提供了許多重要的人脈與資源,讓AI驗布設備的研發過程更加順利,提升生產效率還更環保節能,為紡織產業開啟嶄新曙光。
他感慨,雖然過程艱辛,但幸好獲得在紡織業界的同學及系友們鼎力支援,更巧的是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李貴琪所長,是大學時期的系上教授,為研發提供了許多重要的人脈與資源,讓AI驗布設備的研發過程更加順利,提升生產效率還更環保節能,為紡織產業開啟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