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酪農瓶頸,牧二代曾仁瀚用科技飼養打造莊園級牛乳
柳營有一座別具特色的「科技牧場」—桂芳牧場。這個歷經40年的牧場,10多年前由二代曾仁瀚接棒後,引進自動化與智慧化設備,如小牛自動餵飼機、圓盤式自動擠乳機,以及乳牛3D體態感測系統等,提升了牧場的運營效率,也確保了牛隻的健康和牛乳品質,科技化管理方式,翻轉牧場缺工挑戰,這使桂芳牧場招募到不少八年級員工,讓青年更願意返鄉投入畜牧業,也促牧場能永續發展。
莫拉克風災重創桂芳牧場,北漂酪農二代萌生返鄉接手念頭
自有記憶以來,曾仁瀚就在桂芳牧場長大,耳濡目染之下大學就讀畜產系,但畢業後卻因對電腦的興趣選擇當北漂族,「過去的畜牧產業相當辛苦,酪農業完全就是勞力付出的工作,餵飼、擠乳、搬運生乳,賺的都是辛苦錢,更沒有所謂假日,過年、颱風天也都是要割草餵牛,」也因此父母並沒有期待兒女接手,認為有其他發展的機會就去闖看看。
2009年莫拉克強颱造成南部各地水災肆虐,桂芳牧場淹了約半個人身的高度,曾仁瀚內心知道家裡需要人手支援,趕緊回鄉幫忙救災和善後,「牛隻幾乎是泡在水裡游泳,設備也都泡水損壞,」尤其正在泌乳的牛隻,泡水後容易增加乳房炎的發生機率,且機台泡水更無法擠乳,造成牧場損失慘重;加上父親在風災過後身體抱恙,他不想讓父親十幾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因此萌生回家接手牧場的念頭。
從程式語言到動物語言,不變的都是要「解決問題」
一番思量後,曾仁瀚認為酪農業正是起飛階段,傳統親力親為的手工酪農時代已然過去,現代化牧場管理、擴大規模經濟是未來永續經營之道,看著數百頭的牛隻在牧場的樣子,決定辭掉資訊業的工作,返鄉管理牧場。
「管理牧場和過去在資訊業有不謀而合之處,就是不斷解決問題、克服問題、突破困境,」曾仁瀚把過去畜產系積累的專業知識,與資訊業系統整合的工作經驗相結合,大刀闊斧改變牧場經營模式,不但提高薪資待遇並建立輪休制度,讓年輕人更願意投入酪農業,此外,也導入新型畜牧軟硬體設備與科技,例如小牛自動餵飼機、圓盤式自動擠乳機等,朝現代化管理邁進。
剛開始左鄰右舍和家人都不看好他做的革命性改變,「和媽媽常有激烈的意見衝突,甚至在家都冷戰不講話,」但他依舊秉持「做對的事,就要繼續做下去」,不只投入資金購買設備,以科技輔助牧場管理,更應用數據資料分析乳牛的健康及品質,鐵了心要帶領桂芳牧場升級成「2.0的科技牧場」。
曾仁瀚認為好的企業管理,不會因為少了誰就無法運作下去,談起招聘員工的過程,他更傾向找沒經驗但肯學習的員工,「因為能突破框架,以新的管理思維看待牧場運營。」幾年下來經營得有聲有色,「員工就是我們牧場的資產,休假是為了避免員工職業倦怠,」相應來說就需擴編人力,「以前員工只有爸媽再加上2位員工,現在我們有近10位員工,」讓養牛日常也能平衡生活與工作,「年輕人也開始願意進入畜牧業,我們員工平均年紀落在80年次,有些還不是在地人。」
導入科技管理乳牛,為牧場與牛隻創造雙贏
比起傳統牧場經營者,曾仁瀚更願意了解和接受創新的技術及系統,「如果評估牧場需要且空間允許,就會試著去做看看。」舉例來說,農業部與經濟部補助經費打造的農工跨域整合計畫,邀請畜試所專家與工研院技術專家一起,開發的「乳牛3D體態智慧分類應用系統」就是絕佳案例。
過去牧場需要定期找專業顧問或有經過訓練的工作人員來評估牛隻體態,才能知道牛養得好不好,但是牧場近200頭牛所耗費的時間長達1~2個小時,而乳牛體重平均在5~600公斤,四肢經不起長時間站立,評估時間越長易耽誤牛隻休息與進食,間接影響牛隻產乳的品質,更不用說在炎熱天氣下,牛隻中暑的機率也相對增加。
農工計畫開發這套系統,僅需安裝在牛隻擠乳必經的通道上,在不影響牛隻生理狀態與生活作息之下,當牛隻通過系統能即時進行體態評分,幾秒內就可以完成體態監測,例如發現牛隻體態變化太快,系統能即時提醒畜主牛隻異常;牛隻過瘦就趕快補充營養品,讓產乳量與品質可以維持在一定水準。
讓科技牧場邁向永續之路,善用科技也擁抱淨零趨勢
曾仁瀚也看到在淨零排放趨勢下,畜牧業將首當其衝。2024年開始和台以環能合作,將牧場的糞尿渣轉換成沼氣發電讓電力回到牧場內,也製作成有機肥料回歸附近農田種植牧草,不僅乳牛能吃到新鮮的牧草,也減少進口牧草需求,「不只固碳,也減少牧場碳足跡,形成循環經濟的同時也對臺灣的土地環境更友善,」曾仁瀚謙虛說道,「還不敢說桂芳是ESG永續發展的牧場,但就是盡力去做。」在努力打造高品質鮮乳的同時,用一己之力為地球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