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物傳輸系統 把敵人變成自己的幫手

calendar_month 06/07/2021
字級:

癌症一直是全人類的大敵,發生原因、增生機制尚不盡清楚,如何消滅也不明,幾乎各類型的細胞都有可能轉變成為腫瘤細胞,所以醫療與研究單位傷透腦筋就是希望可以找到對付癌症的方法。

但過去治療癌症,不管切除或是化療,對於患者都很容易造成其他傷害與後遺症,尤其是癌細胞非常狡猾,即使這次滅除了,也可能轉移到其他地方東山再起。為此,科研單位一直試圖想要改良癌症治療的方式,就像狙擊手鎖定目標(標靶),把敵人(癌細胞)重點殲滅的同時,不會演變成「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的慘況。

隨著新藥近十年的研究發展,目前已經找到對付癌細胞的辦法,也就是所謂的標靶治療。譬如大分子藥物,就像自帶偵測器的部隊,進到人體內後他們會識別敵人,並像木馬屠城一般,把木馬搬進去後,再放出士兵從內部殲滅癌細胞,不過這麼激烈的做法有時候可能會造成一些後遺症,比如若毒性物質分子太大,腎臟跟肝臟不容易代謝的話,容易造成毒物累積。

另外還有一種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結合大分子與小分子的特性,就像對癌細胞投射導彈。大分子是導彈頭,還搭配有像GPS一般的信號引導,可以「直搗黃龍」,小分子藥物則像填滿火藥破壞力驚人的彈體,集中釋出火力殲滅敵人。然而有時候導彈找到目標卻沒有反應,反變成一枚未爆彈,也無法對敵人造成威脅。而且,ADC開發與製作的難度高,雖然有效,但另一方面也會致使醫療費用居高不下,使用上並不親民。

為此,經濟部技術處支持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開發能讓癌細胞一擊斃命的藥物傳輸系統,國衛院將小分子藥物結合胺化合物,讓小分子胺化合物可以取代大分子抗體的角色,同時具有瞄準標靶與火力攻擊兩種功能,就像是製作簡易的手榴彈,直接精準投放到目標地點。此外,國衛院也找到讓火藥更容易穿透細胞膜的方法,致使癌細胞產生連鎖反應,以達到消滅癌腫瘤的目的。國衛院研究員陳炯東指出,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長期致力於新藥開發,研究發現腫瘤細胞上有一種脂質叫做「磷脂醯絲胺酸(phosphatidylserine,PS)」,存在活細胞中時,他們被驅使一直維持面向細胞膜的內側,一旦細胞凋亡開始進行,PS就不會再繼續向內,而是往外翻。也就是說,找到合適的化合物,就可以將癌腫瘤內的凋亡細胞身上的PS吸收成我方軍力,成為腫瘤內的標靶,造成門戶大開,可以直接進行精準的靶向導引,而進到腫瘤內攻擊,更能產生後續放大的攻擊效應,達到堅壁清野的目標。

上圖為小分子抗癌藥物分子結構示意圖

國衛院副研究員鄒倫指出,找藥的時候其實失敗率很高,但偶爾找到一、兩個,有結果就會很高興。理想上,如果可以找到穩定的化合物,避免毒素在身體內循環是最棒的結果,但在實驗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如果太過穩定,化合物傳輸到腫瘤附近時無法釋放毒藥,就像打仗的時候丟了顆啞彈,反而殺不死癌細胞。但所帶的化合物既有毒性,若釋出量沒控制好,那就一定會產生副作用,如何在穩定、安全與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就是最關鍵的技術核心。

研發計畫主持人陳炯東說,目前開發出的候選藥物(DBPR115),在動物實驗就發現對於大腸直腸癌特別有效,目前DBPR115也已經在3月中取得美國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審查通過,可以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為國內第一個本土研發的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在台灣TFDA審查通過後,也會在本土進行臨床試驗;另外一支候選藥物DBPR186也預計在2~3年內進入臨床前(pre-clinical)研究。

經濟部技術處期待,透過這些候選藥物的開發,可以幫助國內新藥廠商加速縮短開發新藥時程,開發穩定與專一性兼具的抗癌新藥,並提升醫療品質,以幫助更多受癌症所苦的病患重獲新生,過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