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親眼確認 印研中心讓顏色「神還原」

calendar_month 09/07/2020
字級:

千變華麗的包裝、多彩鮮豔的圖紋、充滿創意的設計……提到這些吸睛的產品,就絕對不能不提到財團法人印刷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印研中心),這個在民國82年才成立的法人單位,僅50餘人的規模,卻是台灣傳統印刷產業往數位發展的一大推手。隨著數位雲端打樣的普及,噴印相關商品如何在量產前就能快速確認,減省樣品確認的時間、降低完成品跟預期不符的風險,由影像色彩組所開發的「多角度多頻譜色彩模擬技術」正是為了解決這個痛點而生。

相信大家一定有過這個經驗:想要拍照的時候因為光線反射,拍出來的影像總有某個地方會有反光亮點,或是拍出來的顏色跟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色彩組專案經理黃明俥博士說,一般市面上看到含有珠光、金屬、螢光色的印製品,透過相機或手機所拍攝的照片,是沒有辦法還原這些特殊色彩經由光線照射下,由肉眼所見的色澤感、閃耀感。

在經濟部科技專案支持下,印研中心影像色彩組研發「多角度多頻譜色彩模擬技術」,以解決「無法如實拍出肉眼所見的色彩影像」的問題。人可以看到物體的色彩,主要是光線打在物體上,物體反射光再以不同角度反射色彩,進入人的肉眼中,再透過大腦重新組合出影像,即變成我們看到有顏色的樣子。黃明俥博士的團隊也是運用這樣的原理,把肉眼可見的光從紅到紫切分成七個頻段,再對同個物體進行濾光拍照,有點像用不同顏色的玻璃紙看同樣的東西,把透過「玻璃紙(不同頻段的光)」看到的影像擷取下來,再透過App上傳於雲端,透過演算法運算合成為一張影像,就可以讓照片像親眼看到的一樣。

黃明俥博士說,頻譜影像技術並不是什麼新潮的科技,過去長期用在軍事、醫療、航太等領域,而印研中心的這項研發,是首次將頻譜影像用於民生科技。透過印研中心設計的外掛設備,重量不到一公斤,夾上手機或相機,即可拍攝影像後再上傳雲端處理,就能擬真還原真實的物體反射色外貌。以熨斗這類的金屬物體來說,如果用普通的相機或手機,拍出來的熨斗底部只是普通的灰色,但經由該技術拍攝合成的影像,就可以看出是有層次與明暗的銀色金屬及光澤感。

黃明俥博士說,當初研發這個技術時,曾有廠商將他們介紹給一位已故畫家的老奶奶,因為這個影像技術可以把畫的真實質感拍攝出來,所以老奶奶希望藉此以數位的方式保留先生的畫作,沒想到意外發現畫底下的祕密:在其中一幅畫中,畫的最底層竟然是先生畫了老奶奶的素描,這是一般相機所拍不出來的,「所以這個技術其實還可以用來做印刷防偽、珠寶鑑定與刑事鑑定。」黃明俥補充。

該技術目前已技轉給多家廠商,新一代技術還包含色彩資料庫建置的能量,也有廠商正在洽談,整體投資規模高達新臺幣數十億元。身為全台灣規模最小的法人單位,但是能迸發的能量可不小,印研中心除了各種印刷技術外,其他技術能量還包括3D列印打樣研發、紡織品色彩打樣開發、包裝設計打樣、高解析掃描應用技術外,還輔導廠商做ISO、FSC取證、色彩認證以及協助培訓人才。印研中心隨著AI科技及雲端技術發展,也要轉向「異業結合」,紡織色彩整合與智慧農機是優先要進行的兩大項目,黃明俥說,未來透過研發轉型,結合科技與不同的產業,希望將印研中心的能量帶進去、幫助各項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