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型腸激躁症(IBS-d)的植物藥
醫藥的新古典美學-腸躁症植物藥開發
創新科技專案 / 腹瀉型腸激躁症(IBS-d)治療用臨床前研發技術只要一緊張壓力大,你就腸胃不舒服嗎?腸躁症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卻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而且因為病因機制複雜,所以目前市面上尚未出現有效又無副作用的用藥。現在,由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所研發的植物新藥,已經完成臨床前的試驗,對廣大的腸躁症族群來說真是個好消息!
腸躁症在台灣的盛行率高達22%。腸胃問題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卻又沒有適當的藥物可以治療。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羅麗珠總經理說:「現在的腹瀉型腸躁症用藥只有兩款,分別針對男、女患者,但台灣都沒有上市,而且這兩款藥有危險的副作用。」
由於腸躁症病因複雜,牽扯到消化系統還有神經系統(壓力、憂慮)。於是,曾開發過中樞神經疾病的天然藥物研究團隊,將新藥的目標從單一療效的小分子藥,改向植物藥。羅麗珠補充:「植物藥具有多靶點的特色,特別適合作為病因機制複雜的疾病用藥。」
研究團隊從耙梳古籍開始,找尋中醫醫典裡哪些藥材能夠治療腸躁症相關症狀,像是腹痛、腹瀉、壓力、緊張、焦慮……,初期找到大約40多種藥材,再從中找出5個,最後測試出最關鍵的一種藥材,更棘手的是還得將古籍上的描述與西醫的文獻互相比對。
但找出關鍵藥材還稱不上是植物新藥。研究團隊解釋:「植物新藥、中藥、科學中藥最大的不同,就是會萃取出其中有效的成分,但又不像分子藥只有單一分子,而是複合的化合物。」因為萃取出具療效的成分,因此能減少患者服藥的劑量,也減少其他成分引發副作用的機會。研究團隊打趣說:「我們算過,要是沒有萃取,只是把藥材製成藥粉,光是吃藥就吃飽了!」
成功篩選出具有療效的植物萃取物之後,並沒有就此大功告成,還得設計出符合製藥工業規模的製程。研究團隊回憶到,當時沒天沒夜地測試,到了要從中製程放大到大製程前,大家自信滿滿,約好「這步成功,我們就去吃燒肉。」結果卻出了意外,沒有如預期得到產品,他們說:「當時真的搞不懂是哪步出錯,於是只好把每一步驟的產物拆解出來,利用已經確定成功的中製程來完成,最後才找出是哪步出了問題。」而這頓燒肉也就延後了三個月才吃到。
但對研究團隊來說,所有難關中最大的挑戰則是「時間」--開發新藥是一條漫漫長路,許多團隊無功而返,但是承接了研究計畫,就有提交成果的壓力,「搞得都快得腸躁症了。」「咦?那就挖一匙來治呀。」
因為研發過程需要不同的專業,團隊成員之間的跨領域溝通就變得非常重要。他們分享說,彼此吐槽是稀鬆平常的事,「在開會的時候哪一組說做不出來,其他就會有人不相信,說『一定是你的問題!』,但真的接手去作才發現真的不可行。」團隊間會因為研究而偶有些爭執,但大家也都知道,正是這些互動才讓研究得以推進。
目前腸躁症植物新藥已經完成臨床前測試,也技術轉移給相關廠商。研究團隊接下來會持續開發中樞神經相關的植物新藥。植物藥的開發是新興的領域,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USFDA)只核可了兩種植物藥,加上台灣有中醫藥材的研究基礎,能藉由植物新藥的研究保有在國際藥界的競爭力,極具潛力。
腸躁症患者腸激躁症(IBS)全球盛行率達10-20%,為臨床最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之一,台灣地區的盛行率更高達22%,雖不致威脅患者的生命,但足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品質,且目前上市藥品副作用大(有致死疑慮),醫療需求亟待解決。鎖定腹瀉型腸激躁症(IBS-d)進行植物新藥開發,已完成全球專屬授權友華生技公司,將持續推動在藥品及保健食品上申請認證,進軍國際市場。